满洲里公路口岸货运现场的24小时
满洲里公路口岸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枢纽,是亚欧第一大陆桥的战略节点,也是我国通往欧洲各国重要的国际大通道,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我国沿边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应对近年来国产商品出口激增,有效缓解口岸通行压力,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公路口岸于2023年5月15日试行24小时货运通关。
2024年,经满洲里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244.9万吨,贸易值911.2亿元,同比增长52.8%、68.5%,均创历史新高。
1月25日,临近春节,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满洲里公路口岸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然而,恶劣的天气并没有阻挡海关关员的步伐,他们毅然投身到口岸货运24小时通关现场,用自己的毅力和汗水,保障着国际物流大通道的畅通。
“年关将至,车辆较多,我们夜班工作的时候不仅要操作规范,更要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车辆随到随放、快速通关。大家整理一下着装仪表,20点全员准时到岗。”满洲里海关所属满洲里十八里海关物流监控科副科长包新宇在班前例会上强调着。
据了解,为服务口岸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抓好口岸“保畅通”工作,满洲里十八里海关深化落实信息共享、应急处置、综合信息上报“三项机制”,实行口岸通关运行状况每日监测,制定多方联动应急处置预案,与俄罗斯赤塔海关开展常态化沟通协调,通过“三项机制”运行,以口岸通关管理提质大幅促进通关能力扩容,2024年进出境货运车辆达22.3万辆次,同比增长59.9%。
凌晨2点,夜空浩浩、冷风刺骨。“Большое спасибо!”一名俄籍司机在货运北卡口对海关关员连连道谢!新关员王天泽刚结束对一辆俄籍货车的登临检查工作,眼镜上的哈气还没有消散,冻红的双手还没有恢复体温,他通过实时监控发现检查车辆一直没有启动,便立刻出去询问情况,凭借着仅会的几句俄语,冒着严寒在车辆下方与俄籍司机反复确认,终于理清了事情的脉络,原来是车被冻得打不着火了,司机正在焦急地寻求帮助。王天泽赶紧领司机回到室内,并帮助司机协调解决了车辆故障问题。
上午8点,一辆辆货车在货运卡口有序排队,刚刚接完班的班组负责人曹中印和他的同事们迎着朝阳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今年是我在海关工作的第5年,也是我春节值守的第5年,作为年轻人,留下来保障通关我很自豪,岁序更替时,保障中蒙俄经济走廊畅通的工作有我的参与,我更自豪。”提起春节期间值班值守,曹中印目光坚定地说。
“铃铃铃...”“喂,任科长,目前场区运行一切正常。”中午12点,关员严亚飞在三级监控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对货运场区运行状况开展实时监控。
下午4点,一辆TIR货运车辆申请办理出境手续,海关关员核验单证及封志后快速放行,6至9天后该车将抵达欧洲目的地。“作为继航空、铁路、海运之外的中欧‘第四物流通道’,TIR为跨境贸易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物流选择,据IRU(国际道路运输联盟)测算,TIR运输最高可为企业节省58%的运输时间和38%的运输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TIR运输货物。”满洲里十八里海关物流监控科科长任艳强介绍说。
“只要车辆不停,我们就不休息。”新一轮的夜班即将开始,关员畅新宇充满干劲地说。在这里驻守的海关关员日夜坚守,保通保畅,切实履行“守国门 促发展”职责使命,他们用“青春无悔”谱写着北疆边关新的篇章。